红外探物,矢志不渝——走进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立足国际前沿、瞄准国家需求,打造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创新基地、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解决国家‘有和无’的基地。”经过数十年发展,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效双坚定地认为,实验室走的“红外光电子物理与光电操控的应用基础研究”之路是正确的。
“立足国际前沿、瞄准国家需求,打造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创新基地、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解决国家‘有和无’的基地。”经过数十年发展,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效双坚定地认为,实验室走的“红外光电子物理与光电操控的应用基础研究”之路是正确的。
40多年来,刘盛纲长期致力于祖国的科教事业,是全国首批工学硕士、博士导师及理科“光学”博士导师,是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双方将携手推动市场亟需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抢占红外核心芯片技术制高点,共同将中科德芯光电感知技术研究院打造成为光电技术领域的创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发展“所地合作”的新典范。
5月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上海技物所多项成果获得表彰。其中,“月球及行星表面图谱原位探测方法与关键技术”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航天用长寿命高效低干扰斯特林型机械制冷装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5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张龙团队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氧氟红外玻璃制备与无框化构件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张龙也获颁2019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近日,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沈雷歌研究员(Gregory Herczeg)被任命为国际三十米望远镜项目(Thirty Meter Telescope,TMT)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和美国天文学会期刊(AAS Journals)科学编辑。
近日,我国军用光电成像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微光与红外夜视成像技术专业的初创者与学科带头人之一、光电学院邹异松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6日20时45分在新西兰惠灵顿逝世,享年87岁。
2020年3月24日11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一组3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上共装有6台上海技物所研制的模拟式太阳敏感器,现卫星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在可见光之外,还有很多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光,即不可见光。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肖沐研究的,就是不可见光中的红外电磁波。
五十年来,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之路。上海技物所紧密围绕气象领域和我国大气探测的战略要求,瞄准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我国大气探测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和逐步超越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办单位:麦姆斯咨询 | Copyright © 2015-2023 红外新闻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604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