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成归来的三任实验室“掌门”

身在异乡,心系中华。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届主任身上,“学成归来”是一个独特的标签,也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标签。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汤定元,于1948年3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学习,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并获得硕士学位。

但在大洋彼岸求学的汤定元,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祖国的发展。朝鲜战争的爆发更让他回国心切。为了避免因战争原因而被扣留,1951年春天,汤定元婉拒了导师的挽留,决定放弃博士学位,提前回国。

摆脱美国移民局的无理刁难后,汤定元乘船经过20多天行程,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他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美留学生第一批回国的11人之一。是年8月,美国政府下令禁止中国留学生回中国,已经乘船到檀香山的人也被送返。

曾担任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的沈学础,在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留学人员,获得了去德国马普学会固体研究所留学的机会。

初到马普学会固体所,沈学础选择了难度非常大的“双光束傅里叶变换光谱”课题。他没日没夜地扑在实验室里,连值夜班的保安都认得了沈学础,并对这个长期加夜班的中国人照顾有加。

在德国期间,沈学础从图书馆借阅了许多资料,从中学习大量知识的同时,还发现了书中的一些谬误。德国同行惊讶地说,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像沈学础这样细致看文献。

正是在德国,沈学础“赶上了国际上固体光谱研究热的末班车”。在实验中,沈学础对偶然发现的新光谱信号“穷追不舍”,并与另一位中国访问学者合作观察到了固体中的轻杂质低频振动新谱峰。

起初,沈学础的指导老师——固体光谱学大师卡多纳教授对实验结果不以为然,只说了句“除非你足够幸运”。但最终事实证明,沈学础的执着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归结为一类新的杂质振动模式。

实验室第三、四届主任褚君浩,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有机会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导师汤定元建议褚君浩留在国内读博士,在国内也一样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

当时,到美国留学可以获得3万美元奖学金,而在国内读研究生只有人民币80多元的补贴,待遇差距很大。褚君浩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听从汤定元的建议,留所读博士。

1986年2月至1988年10月,褚君浩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系从事半导体二维电子器件、远红外激光器等领域的研究。那时,远红外激光器很难调节,实验室里的许多人都调不稳,而只要褚君浩出手,就能把激光器调得非常稳。

褚君浩说,导师汤定元先生的爱国精神一直在传承,实验室绝大多数出国求学的学子,都回国报效祖国。他们牢记出发时汤定元的殷殷嘱托:学习结束后,有机会还是要回国发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