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光采样法突破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局限
红外光谱对光透过率的依赖限制了其在许多分析应用的灵敏度。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可以通过被称为“电光采样”的新方法,利用一束二次超短光脉冲来测量分子信息。
红外光谱对光透过率的依赖限制了其在许多分析应用的灵敏度。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可以通过被称为“电光采样”的新方法,利用一束二次超短光脉冲来测量分子信息。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缪峰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发表了综述文章,对基于范德华异质结的高性能器件应用进行了综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天体新任务近日获得3560万美元的研发启动资金。这一任务名为“近地天体监视任务”,将利用一台带有红外热像仪的小型太空望远镜发现和监视直径大约140米的近地天体,以“揪出”其中对地球构成危险的天体。
实践二十号卫星重要载荷之一的红外相机核心器件——短波红外探测器组件由中国电科自主研制提供,该组件是将接收的红外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关键元器件。
在可见光之外,还有很多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光,即不可见光。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肖沐研究的,就是不可见光中的红外电磁波。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硅基芯片级光源,可将红外光转换成可见光,这是传统硅基芯片技术难以实现的。研究者认为,这种灵活的芯片级光震荡“将使高度小型化的光子仪器易于制造且坚固耐用,足以在实验室以外实现应用。”
五十年来,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之路。上海技物所紧密围绕气象领域和我国大气探测的战略要求,瞄准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我国大气探测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和逐步超越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软物质与生命材料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由探测光束导致的物体温度升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用来探测物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称为“主动热探测”的技术,能够实现对任意尺寸物体的超分辨率成像。
在本研究工作中,作者从蝴蝶复眼中的微观结构中获得灵感,制备了由LiF和NPB构成的全介质光学微腔,并将其充当毯细胞与作为感杆束的卤素钙钛矿CsPb0.5Sn0.5I3探测器相配备,实现了紧凑高效的近红外窄带探测器。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由SmNiO3制成的超薄涂层,其在约30°C的范围内,不管温度如何,都会发出相同数量的热辐射。这种与温度无关的热辐射将有希望用于控制物体对红外(IR)摄像机的可见性。
主办单位:麦姆斯咨询 | Copyright © 2015-2025 红外新闻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604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