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太赫兹的空白,科学家们越来越有信心去填充了。虽任重而道远,但毕竟已经起跑并正在加速。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智红教授课题组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Wei R. Chen教授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上发表论文,报道一种激光免疫疗法,通过使用一种免疫刺激剂N-乙酰化壳聚糖,并联合980 nm的近红外激光照射实现光热治疗,可有效清除原位黑色素瘤,并抑制远端转移灶以及肿瘤的再次复发。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宁志军课题组以胶体量子点材料为基础,制备出一种新型、低成本、高探测率的红外上转换器件。该研究成果3月31日发表于《自然—电子学》。

自19世纪末以来,我们知道所有材料在加热时都会发出可预测波长范围内的光。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Shawn-Yu Lin在《自然科学报告》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新论文称,科学家发现一种材料,其受热的发光强度似乎超越了黑体辐射极限。

通过集成创新,团队在2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出一套适合学校特点的“智能热成像体温检测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实现了无接触式戴口罩的无感测温,能够快速多人次无接触地检测人体体温;每个终端每分钟可以达到200人测温,满足了学校密集地测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