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电离液体产生太赫兹波,液体比气体更适合长时光脉冲
研究人员发现,由电离液体所产生太赫兹波涉及的光致电离过程与空气或其他气体的电离过程有很大差别。研究团队近期已将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Photonics,论文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由电离液体所产生太赫兹波涉及的光致电离过程与空气或其他气体的电离过程有很大差别。研究团队近期已将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Photonics,论文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差异。
来自牛津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和IBM苏黎世的一组研究人员证明,石墨烯可用于构建灵敏且自供电的温度传感器。这一发现为高度敏感的热电偶的设计铺平了道路,该热电偶可以集成在纳米器件甚至活细胞中。
针对这一集成光子器件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超副教授课题组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MarinSoljačić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甄博助理教授合作,从拓扑光子学视角提出一种在单层硅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镜而实现定向辐射的新方法。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南京工业大学陆春华教授、寇佳慧教授和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有效构筑热释电-光热-光催化复合微米纤维,首次将红外光响应热释电内建电场引入到光催化反应中,并显著提高光催化性能。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郭国聪领导的研究团队为了克服大NLO系数及高激光损伤阈值难以兼得的结构设计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等人提出了利用非易失性的铁电极化场对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精准掺杂的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构建了多种新型功能的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近期湖南大学潘安练教授团队和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陆卫研究员团队合作报道了一种基于机械剥离高质量黑磷单晶纳米片与分布式布拉格反射腔(DBR)耦合的垂直腔面发射中红外激光器。
俄罗斯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研发出基于石墨烯异质材料的高信噪比远红外光电探测器,工作波长可拓宽到远红外和太赫兹波段,具有光灵敏度高、响应频率低、暗电流低等特点,与传统光电探测器相比,微弱信号探测能力更强。
最近,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能发光的硅锗合金,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这种全新的材料可以为硅基光源开辟一条新的出路。而目前,团队正在用它创造一款能够集成到现有芯片中的硅基激光器。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于4月8日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荧光纳米探针,成功监测了斑马鱼和小鼠脑中神经元膜电位的动态变化。
主办单位:麦姆斯咨询 | Copyright © 2015-2025 红外新闻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604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