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薄膜红外光源设计,大幅缩短优化时间
得益于材料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重要进展,范德堡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简单的薄膜沉积技术(最成熟的纳米制造技术之一)成功地制造出薄膜红外光源。
得益于材料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重要进展,范德堡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简单的薄膜沉积技术(最成熟的纳米制造技术之一)成功地制造出薄膜红外光源。
HgxCd1-xTe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制备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的最重要材料之一。HgxCd1-xTe薄膜表面钝化工艺对HgxCd1-xTe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提升至关重要。
近日,瑞士量子电子学研究所Elena Mavrona等人报道了一种单片太赫兹平面法布里-珀罗(FP)谐振腔,该谐振腔采用晶片键合的方法制备,并配备了亚波长孔径的金属反射镜。
本文中的学者证明了水吸收的增加对于提升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提出了在900-1880nm范围内成像效果最优的NIR-IIx窗口。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成像探针和商业化的红外探测器,目前活体荧光成像实验被限制在1700nm以内。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Karl Leo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透射腔(transmission cavity)与三种小分子吸收材料结合,实现了全真空制备的光谱可调的窄带有机光电探测器。
电子科技大学王军教授、陶斯禄教授针对这一挑战进行了探索。它们通过堆叠高性能有机红外探测器和界面exciplex有机发光单元,设计了一种红外上转换光电探测器,其宽带探测区域从400到1064 nm。
主办单位:麦姆斯咨询 | Copyright © 2015-2025 红外新闻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604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