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为对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热成像与传感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一线防疫手段;据Yole预计,2020年热成像仪和热探测器市场将分别较前一年度增长76%、20%。
由于原先预期成为热像仪大规模应用的汽车、智能手机市场呈现成长停滞,新冠病毒疫情让情势“洗牌”,有越来越多应用需求来自测温领域。据Yole预测,2020年热像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6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76%;而该机构2019年报告中预测的2020年热成像仪市场规模为45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 8%。

汽车市场低迷,热像仪应用转向测温领域
微测辐射热计(microbolometer)正努力进入汽车应用,但疫情危机使汽车市场情势恶化。Yole的分析师Eric Mounier指出,由于汽车市场出货量下降,车用微测辐射热计的出货也随之减少。
“用于汽车夜视功能的微测辐射热计一直以来被视为高端功能,是昂贵的附加选项,而我们认为受疫情影响,人们没有意愿多花钱购买高级汽车。”此外Mounier表示,“热成像还未被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视为重要组成部分。CMOS图像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LiDAR)均被热议,但夜视仍然被视为ADAS的冗余传感器。”
传感器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不过这些传感器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车载系统的处理能力又非常有限。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改善数据的质量,Mounier指出:“利用热像仪,你可以看到激光雷达或视觉摄像头无法探测的东西。热像仪增加了汽车在夜间或恶劣条件下的安全性,但我们仍需提升热像仪的分辨率和图像数据库。”
虽然FLIR等公司正致力于将热成像仪推向汽车应用,但Mounier表示:“我们认为短期内对汽车夜视技术的需求并不大。”不过,汽车市场增长的停滞甚至衰退,将被机场、医院、公共场所和仓库中对于与发热监测相关的监控和记录系统的需求激增所抵消。据Yole预测, 在未来4年内热像仪将有望部署到超过150万台测温相机中。
“由于机场对旅客的体温检测需求量很大,今年该应用需求会呈现高峰。”Yole的技术和市场分析师Dimitrios Damianos表示:“由于各类基础设施采用了热成像技术,其余的项目将在未来三到四年完成。”Mounier补充,这类应用的布署情况取决于世界各国的隐私保护政策以及民众的接受度,亚洲对于热像仪的采用速度将比欧美更快。
测温热像仪有两种选项:一种是双光谱相机,具备同时拍摄彩色照片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拍摄热像图的热像仪。 Damianos指出, “这种相机会带来隐私问题,这是由于该相机可将拍摄的个人影像与AI或数据库相关联,这样就能结合发热数据。”另一种就是热成像仪,这种相机不会存储个人信息,只会探测到某人体温是否较高。
热像仪想要可持续发展就需克服某些技术弱点,其中之一便是测温精度。目前热成像仪的测温精度在±2°C ~ 5°C。“从技术角度来讲,应用于公共场所的热像仪无需非常高的精度。”Damianos表示,“但如果需要精准探测发烧的人,就需将精度控制在±0.5°C,理想值是0.1°C,才能避免‘ 漏网之鱼 ’。”
Yole认为,目前红外成像方案缺乏AI技术辅助是一大缺憾。对此Mounier表示:“AI将在监控和未来的交通领域有强劲需求。”他指出, 英特尔最近的一项研究就是检验AI能否通过热成像来识别人脸,“我们仍处于AI的起步阶段,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图像数据。”除此之外,目前的热像仪分辨率太低,不足以支持人脸识别。
“目前热成像的主要需求是QVGA分辨率。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体温,但是不能通过面部识别来追踪他们。”因此,需要在热像仪中实现AI。Damianos补充,“有公司声称已实现AI技术,但我们认为这是营销。成熟的热成像AI技术还未出现。”
个人测温仪
现在许多学校与企业都将日常体温测量作为门禁关卡,使得基于热电堆( thermopile)的测温仪以及相关测温枪市场需求暴增。Yole指出,2020年热探测器市场将增长20%,市场规模将达到3.5亿美元。而先前 Yole 对该市场规模的预测值为3.2亿美元, 增长率为 10%~15%。
“额外的增长主要来自测温领域的热探测器出货,”Damianos表示。涵盖热电堆和热释电(pyroelectric)技术的热探测市场基本呈现稳定发展。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能早期探测症状并及时采取行动的各种方案都是有用的,例如让智能手机也能拥有测温功能来测量个人体温,甚至是让每一部智能手机都有热像仪。Yole分析师们已与为“大型智能手机制造商供货的相机模块制造商”讨论了以上假设,但其实将热像仪集成到智能手机并非全新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们就听过这种想法,而据我们所知,华为就曾经与微测辐射热计制造商接洽过,考察能否将热像仪整合到智能手机中,”Mounier解释道。不过2017年苹果手机开始支持3D传感功能,让众多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向专注于开发3D传感器,而忽略了在智能手机中集成热像仪。
此外,当时在智能手机集成热像仪也没有实际应用。第一个原因是教育,“很难让不习惯看到热像图的人了解他们所看到的是什么”, 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猜测 。第二个原因是热像仪模块的尺寸太大,价格也十分高昂。
那为何现在又有了在智能手机中集成热像仪的趋势?Damianos表示,这是因为人们会担忧并怀疑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因此会有时常测量自己体温的需求,而手边最容易获取的装置就是智能手机和智慧手表。
Yole指出,目前热成像技术已经成熟,而时机也刚好。一些热探测器或热像仪(如FLIR的Lepton组件)已经小到可以集成到智能手机中,再加上部分智能手机已经集成了热像仪 ( 如与FLIR共同开发的Caterpillar S60,旨在更专业的应用 ) 。
目前所需的就是提升其精度(最好是优于0.5°C),并且拥有可靠的电子设备和处理技术,以避免误报;同时将器件成本维持在几美元以内。随着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大规模量产能力的提高,其成本必然会下降。
中国厂商将成为赢家?
就像所有的危机一样,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各类市场均会产生赢家和输家。Yole表示,制造热像仪的和热像仪光学元件的公司将会因市场需求的激增而体会到出货量的爆炸性增长。而中国已经恢复正常运作,相关制造商和供应链具备应对市场巨大增长的足够能力。
当被问及中国是否能从这场“发热探测淘金热”中受益时,Mounier表示,中国的微测辐射热计技术有巨大进步,已有自己研发并制造的产品问世。“这开始于多年前,目前的疫情危机将加速其进展,”他指出。中国企业积极培养自主研发技术的能力,不再依赖FLIR、Lynered等海外企业,这是由于红外技术与国家安全技术相关。

Mounier认为, 展望未来一到两年, 如果海康威视、艾睿光电等中国企业在全球热像仪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