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在二阶非线性光学氧化物晶态材料研究中再获重要进展
探索设计合成具有宽红外窗口、大倍频效应、高激光损伤阈值、易制备生长的中红外氧化物晶体是当前光学晶体材料领域一个极富挑战的科技难题。
探索设计合成具有宽红外窗口、大倍频效应、高激光损伤阈值、易制备生长的中红外氧化物晶体是当前光学晶体材料领域一个极富挑战的科技难题。
中红外 (3~5 μm) 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作为固体激光器的核心器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 (如激光通讯、红外对抗、红外遥测和医学诊断等) 具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在中红外氟化物激光晶体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上。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叶宁研究团队获得四例碘代磷属化合物非线性光学晶体,具有较强倍频效应和宽红外透过范围,实现带隙、倍频效应和红外透过范围间的平衡。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在3微米激光晶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Luminescence。
中红外(3-5μm)激光因在激光通讯,激光调控和激光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备受关注。传统的红外晶体AgGaS2和ZnGeP2可用于中红外波段,但因其损伤阈值较低,限制其实际应用。
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材料在激光雷达、激光通讯、红外遥测、光电对抗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相位匹配是NLO材料获得实际应用的关键条件。
福建物构所在红外NLO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获进展,这是首次通过聚阳离子基团取代诱导实现中心到非心结构的转变,为探索新型NLO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郭国聪领导的研究团队为了克服大NLO系数及高激光损伤阈值难以兼得的结构设计瓶颈。
主办单位:麦姆斯咨询 | Copyright © 2015-2025 红外新闻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60479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