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在热成像和视觉领域成为领头雁,激发创新发展新动力

数字安防,建起“第一道红外防线”

“上半年,我们净利润约3亿元,同比增长约400%。”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奇说。

扎根杭州滨江区的大立科技主要从事红外热成像设备研发生产,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年初,瞄准井喷的红外热成像仪等抗疫物资需求,大立科技在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快速实现了批量供货。截至5月底,大立科技共生产红外体温检测系统超2万台,主要分布在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其中约1万台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在抗疫中扛起了有力担当。

大立科技员工在疫情期间坚守生产一线

疫情期间,大立科技的员工坚守在一线,这支队伍,曾援助过非洲埃博拉,应对SARS、赛卡、鼠疫等传染疫情。他们熟悉应急时期检疫设备的调试,能够快速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建起“第一道红外防线”。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同样以红外测温技术见长的,还有成立于2005年的浙江红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疫情期间,在公司生产基地入口,“保证质量、争分夺秒、为国分忧”12个大字异常醒目。1月中旬,红相科技关注到疫情。大年初二,全体员工返回杭州重启红外热像仪产品生产线。前期备货全部投入使用,春节期间公司实行了24小时三班倒工作模式生产。

红相科技红外热像仪在杭州东站运用

疫情之下,专注于视频监控市场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更多研发力量,投入到红外测温产品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康威视迅速成立应急工作组,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不同层面,全力保障红外测温等相关设备的供给,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2月17日立项,海康威视通过对现有手持测温类产品进行升级优化,提高精准度和稳定性,探索用于临床诊断的可能。

在杭州高新区,大华、新华三、博日科技等企业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积累,也快速整合数字技术,投入到生命健康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中。今年1—6月,杭州高新区(滨江)的红外热像产品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浙江全省的96.9%。在风急浪险的逆势环境下,高新区(滨江)企业抢抓机遇,实现抢滩登陆。

全国数字安防看杭州高新区(滨江),这句话,在疫情中再次得到检阅。

顺势而为,逆势而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就是杭州高新区(滨江)的精神。

激发创新发展新动力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实现全区生产总值789.25亿元,增长7.0%,增速居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209.67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03亿元,增长14.5%,总量跃居全市第一;规上服务业实现营收1106亿元,增长6.9%。

面对疫情影响,高新区(滨江)的发展脉动为何韧性十足、动力充沛?

“我们就像是园丁,培育着创新创业的种子生根发芽,从幼苗、小树,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高新区(滨江)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高新区(滨江)秉承着“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以“杭州高新区(滨江)就是个大孵化器”为大格局,坚持区、市、省、国家依次培育模式,有序推进孵化载体的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通过制定印发《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办法》,制定区级孵化器备案管理办法,推动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53个,其中国家级20个,居全省第一。

在新形势新目标下,高新区(滨江)逆势而上,找准定位,布好创新创业发展的“一盘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的建设正在白马湖边如火如荼开展,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滨江联合创新中心”5G实验室正式启用,华为鲲鹏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等多个重量级创新平台落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无缝耦合,激发了“乘数效应”——2019年高新区(滨江)专利申请量18330件,专利授权量10341件,首次突破万件大关。

产业转型看后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高新区(滨江)通过“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推动产业补稳长板、补齐短板,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打造新形势新目标下的新方法,为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快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造创新人才新生态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一幅“全球创新源”“世界数字港”“未来智慧城”和“国际魅力滨”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去年11月发布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纲要》指出,高新区(滨江)要用三个五年,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引领是关键。

“我们师生的住房,区里人才公寓优先保障,大家可以安心做研究,没有后顾之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杨明伟说,研究院和高新区(滨江)共同补贴租房费用,吸引了上百名师生携着家人、背着行李从北京投奔而来。“不少人在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氛围中找到了认同感,心心念念想着落户杭州。”

目前,高新区(滨江)实际投入使用的房源共4500余套,已累计向全区500多家企业、共8000多名人才提供人才房,人才房总量在杭州全市城区领先。未来3年,滨江人才安居的力度还将加大——在2022年亚运会前,人才房总量实现翻一番,预计届时将超过1万套。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高新区(滨江)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最首要位置,人才新政30条、人才安居改革、“5050”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导向政策,让高新区成为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努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都能闯出一片天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仅2019年,高新区(滨江)就新引进各类人才3.13万人,其中硕博士占比超过26%。

在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宽容失败并甘愿为失败承担必要成本,这是高新区(滨江)获得如此多忠实拥趸的重要原因。

30年,钱塘江的潮水涨涨落落,每一朵水花都浸润过南岸的土地。从文三路199号的“高新梦”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从滩涂地上的三个乡镇到国家创新创业高地,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走在前列。

近5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在全国156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两度进入前三名,扎实当好了“领头雁”。这块高科技的“试验田”,如今已蜕变成科技质量好、经济产量高的“黑土地”。

随着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高新区(滨江)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姿态,着力打造创新人才新生态,正成为浙江创新的新引擎、产业的新高地、发展的排头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